- 团队教师
- 课程简介
- 教学设计
- 教学课件
- 课程视频
- 其他资源

1939年3月生于浙江绍兴,工程热物理学家、数值传热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1962年西安交大本科毕业,1966年西安交大研究生毕业(导师杨世铭教授),1980-1982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机械系传热实验室进修,师从E M Sparrow 教授。现为西安交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热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专业委员会委副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国际杂志Numerical Heat Transfer 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Mass Transfer 以及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Heat Mass Transfer 的Associate Editor.

2019.2-至今:西安交通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热流科学与工程系, 副教授
2017.1-2019.1:西安交通大学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热流科学与工程系, 讲师
2011-2016:美国亚利桑那大学 航空与机械工程系, 博士 (导师: Prof. Cho Lik Chan)
2011-2013:美国亚利桑那大学 航空与机械工程系, 硕士
2007-2011:西安交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学士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洛南人。1983年生,2012年9月获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获西安交通大学校级优秀博士论文和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2013年12月-2015年1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访问学者。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沸腾与凝结相变换热、降膜蒸发流动换热、单相强制对流强化换热技术、二氧化碳换热、高效换热器设计、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冷却技术等。研究成果获中国节能协会节能减排科技进步二等奖、云南电网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云南省电力行业协会电力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等奖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装备预研航天科技联合基金1项,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陕西省博士后基金1项,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创新团队项目1项,西安交通大学重点实验室青年学术骨干培植项目2项,西安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综合交叉类”项目1项;广东美的制冷设备和厨房电器、浙江三花、武汉麦克维尔、金龙铜管等企业合作课题9 项。已发表SCI论文51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27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4篇,论文他引890 次,国内会议特邀报告2 次,授权发明专利7项。

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陶文铨教授课题组
2013年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 师从国际著名传热及数值传热学专家、中科院院士陶文铨教授
2022,西安交通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全校共10位)
2020,陕西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4)
2019, 国家层次青年人才计划
2018, 陕西省杰青
2017, 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15/15)
2017, 首届亚洲热科学工程青年科学家奖(全亚洲共两位,中国唯一)
2017, 西安交通大学青年拔尖人才A类(教授,博导)
2016, 人社部“博士后创新人才”
2016, 陕西省百篇优秀博士论文
2016, 西安交通大学“十大学术新人”
2015, 西安交通大学骨干教师培育计划
2014, 美国Los ALamos 国家实验室主任博士后(每年仅10名)
2013, 陕西省优秀博士毕业生
2007, 陕西省优秀本科毕业生(1/300)
2005,西安交通大学优秀学生标兵(每年共10名)
主要学术任职
2023-至今:亚洲热科学会议,组委会委员
2023-至今:Interpore China 委员
2022-至今:Frontiers in Thermal Engineering, Asscioate Editor(副编辑)
2022-至今:Advances in Applied Energy 青年编委
2021-至今:Energies (IF=3), 编委
2019-至今:Frontiers in Heat and Mass Transfer, 编委
2019-至今:计算物理,Scientific Editor
2019-至今:热科学与工程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副主任
2019-至今:全国渗流力学青年委员会,委员
2015-至今: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
2015-至今:国际期刊Computation专题“Advances in modeling of transport in porous media"的特邀编辑。
2015:欧洲玛丽居里学者评审专家
2014-至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同行通讯评议专家
ResearchID: P-4886-2014

工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讲师。2017年6月获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博士学位。2014.12-2015.12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与环境工程系交流学习,开展家用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芯块与包壳的接触传热,高温高压接触热阻,强化传热等。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2017年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重点项目1项,西安交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项。在能源与数值计算领域国际知名杂志《Applied Energy》、《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Numerical Heat Transfer》及国内核心期刊上已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SCI/EI收录10余篇。

2015年至今 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职员
负责陶文铨院士团队教学科研辅助工作
1. 思政方式:
结合教学内容,融入下列环节,
(1)结合通用软件的发展过程说明其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例如上世纪80年代PHEONIX刚问世时对共产党国家是禁运的;美国总统小布什时代的总统顾问委员会建议美国要发展大规模科学计算以保持美国的领先地位
(2)通过国内外重大工程与设备开发实例说明工业软件在国家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要性;
(3)通过简介我国前辈科学家在发展先进数值方法的例子(例如冯康教授发展的有限元方法,吴仲华先生的叶片三元流理论)培养学生学习前辈科学家的爱国主义情怀;
(4)结合以往30余年教学过程中研究生自主发展的先进算法(SGSD,CLEAR,IDEAL等),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的积极性;
(5)以本课程开设37年来不断更新的例子说明凡事必须与时俱进。
2. 创新点:
(1)所有的思政内容都是密切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而不是贴标签的方式,容易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
(2)由于本课程采用全程英语讲授,上述内容也需通过英语来表述,需要认真研究英语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