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
陶文铨,1939年3月生于浙江绍兴,工程热物理学家、数值传热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1962年西安交大本科毕业,1966年西安交大研究生毕业(导师杨世铭教授),1980-1982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机械系传热实验室进修,师从E M Sparrow 教授。现为西安交大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热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专业委员会委副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国际杂志Numerical Heat Transfer 编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Mass Transfer 以及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Heat Mass Transfer 的Associate Editor.
人物照片
人物简介
陶文铨,1939年3月生于浙江绍兴,工程热物理学家、数值传热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 。
1962年陶文铨从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1966年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0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机械系传热实验室进修;1988年编著的《数值传热学》出版;1996年陶文铨出任教育部热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2002年编著的《计算传热学的近代进展》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2004年主持的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出任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同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3年10月成立了西安交通大学陶文铨教育基金;2014年获得了西安交通大学首届教学终身成就奖。2019年8月,被评为2019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陶文铨一直从事传热强化与流动传热问题的数值计算这两分支领域的研究。出版专著与教材13部,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专利10项。
人物档案 人物传记
中文名 陶文铨
出生地 浙江绍兴
出生日期 1939年3月
毕业院校 西安交通大学
职 业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6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人物经历】
1939年3月,陶文铨出生于浙江绍兴县陶堰镇,高中就读于绍兴市稽山中学。
1957年,高中毕业后报考了交通大学动力工程系锅炉专业,录取后直接到西安报到。
1962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后,继续在西安交通大学杨世铭教授指导下就读研究生。
1966年,研究生毕业之后在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开始了执教生涯,先后担任助教(1966年-1978年)、讲师(1978年-1986年)、教授(1986年-)、博士生导师(1990年-)。
1980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机械系传热实验室进修(-1982年),师从E.M.Sparrow教授。
1983年,陶文铨根据在美国进修时的体会,把热工实验室建成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个对研究生全天候开放的实验室。
1988年,陶文铨编著的《数值传热学》由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9年,西安交大热工教教研室的“锐意改革,全面提高热工课程的教学质量”获得中国第一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陶文铨、吴沛宜、王启杰三人为获奖代表人。
1996年,出任教育部热工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并着手组织力量建设热工课程的国家级试题库。 同年由西安交大牵头,承担了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热工系列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教改项目,陶文铨为总负责人,中国共9所学校参与,从此开始了全国性的热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活动。
1997年以来,多次任日本九州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或访问学者,为其研究生讲授计算传热学。
2000年,陶文铨牵头,承担了世行贷款项目“能源动力类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与实践”。
2001年,陶文铨主持的热工系列课程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1等奖,《传热学》教材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2等奖。
2004年,陶文铨领导的“传热与流动过程数值预测原理及高效算法研究” 项目获得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0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隶属于技术科学部。
2006年,出任西交利物浦大学校长。4月,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07年,陶文铨院士带头发起召开首届亚洲计算传热与计算流体国际会议(ASCHT2007),其宗旨是促进亚洲地区科学技术发展、促进同行学者之间的和合作与交流,每两年举办一次 。
2013年4月,在美国内瓦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陈一东教授的联络与陪同下,访问了台湾大学、台北科技大学、新竹清华大学、新竹交通大学、台中逢甲大学及台南成功大学6所大学的能源与热流科学工程,参观部分实验室,并进行学术交流。
2014年5月9日,陶文铨被江苏大学聘为特聘院士。9月10日,西安交通大学在庆祝第30个教师节的大会上,陶文铨获得了“西安交通大学首届教学终身成就奖”。2014年国际传热领域权威杂志《国际传热传质》第70卷第2期专门刊文祝贺陶文铨教授75岁生日。
2019年4月9日,陶文铨院士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最高成就奖。
【主要成就】
一、 科研成就
(一)科研综述
陶文铨长期从事传热学及其数值模拟方法与工程应用的教学与研究,推动与促进了中国计算传热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了分析对流项离散格式稳定性的符号不变原理与处理不规则区域的组合网格思想;提出了绝对稳定的对流项离散新格式和处理不可压缩流场速度与压力耦合关系的全隐算法,提高了计算精度和收敛速度;在强化传热方面,提出与研制了多项高效强化传热新技术。
强化传热
在强化传热方面,提出与研制了多项高效强化传热新技术,研究了基本理论与工程应用、电子元器件的冷却技术、湍流模型及其工程应用、高效换热器的优化设计与研发、微细尺度流动和传热的研究、多尺度系统/过程建模 。
数值计算
在数值计算方面,陶文铨提出了分析对流项离散格式稳定性的符号不变原理与处理不规则区域的组合网格思想;提出了绝对稳定的对流项离散新格式和处理不可压缩流场速度与压力耦合关系的全隐算法,提高了计算精度和收敛速度 。
(二)成果奖励
年份 | 项目名称 | 奖项名称 | 颁奖单位 |
1989 | 锐意改革,全面提高热工课程的教学质量 | 国家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 国家教育委员会 |
1994 | 封闭腔内孤立物体的自然对流换热 | 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 | 电力工业部 |
1997 | 周期性复杂通道中的对流换热研究 | 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一获奖人) | 国家教育委员会 |
2001 | 传热学(教材) | 国家级教育成果教材二等奖(第二获奖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2001 | 传热学 | 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二获奖人) | 中国高校奖励技术委员会 |
2001 | 加强实践,跟踪前沿,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计算传热学系列课程 | 国家级教育成果教材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2002 | 计算传热学的近代进展 |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2004 | 传热与流动过程数值预测原理及高效算法的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2005 | 新世纪我国能源与动力人类才培养方案的改的与实践 | 国家级教育成果二等奖(第一获奖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2009 | 以队伍建设为纲,教学科研相长,创建一流系列热工课程 | 国家级教育成果二等奖(第二获奖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2010 | 高效低阻气体强化传热技术及其应用 | 科技发明二等奖(第二获奖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陶文铨所创建的西安交通大学传热与流动数值模拟研究团队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24] 。团队中青年学者茁壮成长,2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
1988年至2017年期间,陶文铨已经培养研究生80人,其中40多人获博士学位,40多人获硕士学位。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工程技术数字研究馆信息、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陶文铨培养学生情况如下;
毕业时间 | 论文题目 | 作者 | 导师 | 学位 |
2012 | 《强化制冷工质相变换热以及管壳式水冷冷凝器的实验和应用研究》 | 冀文涛 | 陶文铨 | 博士 |
2011 | 《用于电子器件冷却的脉管制冷机与微通道热沉的研究》 | 巩亮 | 陶文铨 | 博士 |
2011 | 《介观格子Boltzmann方法与宏观/微观方法耦合模拟多尺度热流科学问题》 | 栾辉宝 | 陶文铨 | 博士 |
2011 | 《强化气体换热技术及强化技术性能评价图研究》 | 樊菊芳 | 陶文铨 | 博士 |
2010 | 《受浮升力影响的湍流对流换热的直接数值模拟研究》 | 阳祥 | 陶文铨 | 博士 |
2010 | 《基于VOSET方法的二维水平膜态沸腾研究》 | 郭东之 | 陶文铨 | 硕士 |
2010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局部电流和局部电位实验研究》 | 樊进宣 | 陶文铨 | 硕士 |
2009 | 《R134a水平管外沸腾和凝结传热的实验研究及理论预测》 | 冯楠 | 陶文铨 | 硕士 |
2009 | 《汽车驾驶室热环境数值模拟与汽车乘客热舒适度评价》 | 王甜甜 | 陶文铨 | 硕士 |
2009 | 《低阶模型在玻璃厚度的实时控制及传热反问题求解中的应用》 | 丁鹏 | 陶文铨 | 博士 |
2009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局部电流分布特性实验与数值研究》 | 于乐 | 陶文铨 | 硕士 |
2009 | 《格子Boltzmann 方法对湍流问题的模拟及其在多尺度分析中的应用》 | 徐辉 | 陶文铨 | 博士 |
2009 | 《恶劣热环境下无线通信设备散热系统的改进及优化设计》 | 刘召军 | 陶文铨 | 硕士 |
2009 | 《壁面附近流体凝结特性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 陈鹏飞 | 陶文铨 | 硕士 |
2009 |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壳侧传热与阻力特性及换热器热力设计方法的研究和软件开发》 | 张剑飞 | 陶文铨 | 博士 |
2009 | 《气泡运动行为的研究及其在蒸发器液滴夹带计算中的应用》 | 林再江 | 陶文铨 | 硕士 |
2009 | 《镍基渗层螺旋翅片管省煤器气侧积灰、流动与经济性研究》 | 史月涛 | 陶文铨 | 博士 |
2008 | 《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空调循环及其平片、开缝片换热器实验、数值研究》 | 吴志根 | 陶文铨 | 博士 |
2008 | 《低Ma可压缩对流换热的数模方法及在翅片开发中的应用》 | 皮秀平 | 陶文铨 | 硕士 |
2008 | 《平行流冷凝器性能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 孙玮 | 陶文铨 | 硕士 |
2008 | 《食品冷藏陈列柜强化传热及节能技术研究》 | 吕彦力 | 陶文铨 | 博士 |
2008 | 《微细通道内流动与换热特性的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 | 李卓 | 陶文铨 | 博士 |
2008 | 《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保温性能的数值与实验研究》 | 李临平 | 陶文铨 | 博士 |
2008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局部电流分布以及动态响应研究》 | 卫星 | 陶文铨 | 硕士 |
2008 | 《氟利昂替代制冷剂在水平管外相变换热强化的实验研究》 | 冀文涛 | 陶文铨 | 硕士 |
2007 | 《波纹管内部的换热强化及外部绕流减阻的数值模拟》 | 王小佳 | 陶文铨 | 硕士 |
2007 | 《制冷剂在双侧强化管外凝结和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 张定才 | 陶文铨 | 博士 |
2007 | 《先进流动与传热数值计算体系的构建》 | 金巍巍 | 陶文铨 | 博士 |
2007 | 《计算机CPU芯片等电子器件冷却散热器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 谢旭良 | 陶文铨 | 博士 |
2007 | 《强化空气及油类换热设备传热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 李斌 | 陶文铨 | 博士 |
2007 | 《矩形截面通道内强化对流换热机理的研究及湍流换热的高级数值模拟》 | 马良栋 | 陶文铨 | 博士 |
2007 | 《弓形与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的实验研究》 | —— | 陶文铨 | 硕士 |
2007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优化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 闵春华 | 陶文铨 | 博士 |
2006 | 《直接模拟蒙特卡罗法在微尺度气体流动与换热中的应用》 | 王裕峰 | 陶文铨 | 硕士 |
2006 | 《格子-Blotzmann方法及其在血液流动研究和非牛顿流体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 吕嘉喜 | 陶文铨 | 硕士 |
2006 | 《燃料电池工作角度和反应气流量的影响及小型电池堆的研制》 | 姜炜 | 陶文铨 | 硕士 |
2005 | 《紧凑式换热器表面的强化换热节能机理及其优化研究》 | 周俊杰 | 陶文铨 | 博士 |
2005 | 《湍流的直接模拟及微尺度流动和换热研究》 | 李光熙 | 陶文铨 | 博士 |
2005 | 《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和平行流冷凝器的数值模拟》 | 吴扬 | 陶文铨 | 硕士 |
2005 | 《电子器件散热器自然对流换热的实验研究及三维数值模拟》 | 高健 | 陶文铨 | 硕士 |
2005 |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 | 刘训良 | 陶文铨 | 博士 |
2005 | 《光管与翅片管管壳式换热器的三维数值模拟》 | 李欣 | 陶文铨 | 硕士 |
2005 | 《脉管制冷机三维数值模拟计算及混合工质应用的试验研究》 | 丁文静 | 陶文铨 | 博士 |
2005 | 《流动传热问题先进算法及其在强化空气对流传热应用中的研究》 | 屈治国 | 陶文铨 | 博士 |
2005 | 《具有运动边界通道内流动与换热问题的大涡模拟》 | 石磊 | 陶文铨 | 硕士 |
2004 | 《电脑CPU散热器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 陆正裕 | 陶文铨 | 硕士 |
2004 | 《用直接模拟蒙特卡罗法计算微通道中的流动与换热》 | 周靖 | 陶文铨 | 硕士 |
2004 | 《波纹管内流动和换热规律的实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 曾敏 | 陶文铨 | 博士 |
2004 | 《开缝翅片换热表面流动与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 | 程永攀 | 陶文铨 | 硕士 |
2004 | 《格子-Boltzmann方法及其在微通道和多孔介质流动模拟中的应用》 | 伍华荣 | 陶文铨 | 硕士 |
2004 | 《微尺度气体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及格子-Boltzmann方法分析》 | 唐桂华 | 陶文铨 | 博士 |
2003 | 《具有运动边界的流动与换热问题的数值及实验研究》 | 张东升 | 陶文铨 | 博士 |
2003 | 《换热器壳侧流动与换热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 | 邓斌 | 陶文铨 | 博士 |
2002 | 《翅片管换热表面传热特性的数值研究及场协同原理分析》 | 宋富强 | 陶文铨 | 硕士 |
1993 | 《水平放置环状扇形通道内的对流换热》 | 吕树申 | 陶文铨 | 硕士 |
2001 | 《旋转通道内的湍流流动与换热的研究》 | 李增耀 | 陶文铨 | 博士 |
2001 | 《非结构化网格的生成及其在多孔介质相变传热数值模拟中的应用》 | 徐明海 | 陶文铨 | 博士 |
2001 | 《格子-Boltzmann方法及其在常规与微尺度对流换热模拟中的应用》 | 李明秀 | 陶文铨 | 硕士 |
2001 | 《螺旋折流板换热器传与阻力性能的实验研究》 | 王良 | 陶文铨 | 硕士 |
2001 | 《管壳式换热器壳侧流场与温度场的三维数值模拟》 | 胡延东 | 陶文铨 | 硕士 |
2000 | 《R407C非共沸混合工质在水平单馆外凝结换热的研究》 | 成昌锐 | 陶文铨 | 博士 |
2000 | 《三维复杂区域内湍流流动的实验及数值研究》 | 聂建虎 | 陶文铨 | 博士 |
2000 | 《R407C非共沸混合工质在水平单管外凝结换热的研究》 | 成昌锐 | 陶文铨 | 硕士 |
2000 | 《周期性通道内非牛顿流体的流动与换热实验与数值研究》 | 杨小玉 | 陶文铨 | 硕士 |
1998 | 《内翅片管中的对流换热及非结构化网格中有限容积法的研究》 | 宇波 | 陶文铨 | 博士 |
1997 | 《R134a及R32/R134a水平管内流动凝结与沸腾换热的研究》 | 陈民 | 陶文铨 | 博士 |
1995 | 《低沸点工质在水平管内的强迫流动凝结换热》 | 李沛文 | 陶文铨 | 博士 |
1997 | 《用于燃气轮机叶片内冷的新型强化方法及冲击冷却的研究》 | 苑中显 | 陶文铨 | 博士 |
1997 | 《壁面带有离散突起散热块的竖直通道中的自然对流换热》 | 魏建国 | 陶文铨 | 博士 |
1997 | 《现代差分格式的发展及离心压缩机内部紊流场的数值模拟》 | 倪明玖 | 陶文铨 | 博士 |
1996 | 《复杂截面及扭转通道中紊流流动与换热的实验与数值研究》 | 王良璧 | 陶文铨 | 博士 |
1996 | 《封闭空腔内孤立物体自然对流稳定性及分歧现象研究》 | 刘继平 | 陶文铨 | 博士 |
1996 | 《转弯通道及旋转盘腔内的紊流流动与换热研究》 | 赵长颖 | 陶文铨 | 博士 |
1996 | 《倾斜封闭立方腔内多块孤立平板的自然对流换热》 | 王秋旺 | 陶文铨 | 博士 |
—— | 《汽液界面特性和水的密度极值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 熊建银 | 陶文铨 | 硕士 |
—— | 《管翅式换热器空气侧流动与换热的数值模拟》 | 张超超 | 陶文铨 | 硕士 |
—— | 《高压推力室流动与传热特性及液膜冷却的数值模拟研究》 | 张宏伟 | 陶文铨 | 博士 |
1992 | 《R152a饱和蒸气在四种水平单管外凝结换热的研究》 | 程斌 | 陶文铨 | 硕士 |
1991 | 《封闭腔内孤立物体的自然对流换热》 | 杨茉 | 陶文铨 | 博士 |
1991 | 《射流对矩形空腔冲击的传热传质特性研究》 | 李沛文 | 陶文铨 | 硕士 |
1990 | 《流体横掠非均长倾斜板簇的换热及阻力特性的试验研究》 | 黄辉章 | 陶文铨 | 硕士 |
1990 | 《多孔结构中对流传质规律与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及流动的数值分析》 | 刘保民 | 陶文铨 | 硕士 |
截止2018年,陶文铨出版专著与教材14部,其中专著《数值传热学》已经被中国国内外期刊论文引用6000余次 ,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专利10项,其中8项国家发明专利 。
出版时间 | 图书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1981年 | 《传热学基础》 | 陶文铨主编 | 电力工业出版社 |
1988年 | 《数值传热学》 | 陶文铨编著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1991年 | 《计算流体力学与传热学》 | 陶文铨编著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1995年 | 《传热学的研究与进展 杨世铭教授从教50周年暨70寿辰纪念文集》 | 陶文铨等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8年 | 《传热学》 | 杨世铭,陶文铨编著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9年 | 《陈学俊院士从事教育科技六十周年暨八十华诞纪念册》 | 陶文铨主编 | |
2000年06月 | 陶文铨 | 科学出版社 | |
2001年05月 | 陶文铨 | ||
2001年07月 | 《工程热力学-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 陶文铨,李永堂 | |
2005年 | 陶文铨,何雅玲等编著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2006年12月 | 《传热学》 | 陶文铨 | |
2006年08月 | 《传热学第四版》 | 杨世铭,陶文铨 | |
2009年01月 | 陶文铨 | ||
2018年01月 | 《杨世铭传热学论文集》 | 陶文铨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期刊论文
截止2014年,陶文铨发表科研论文400余篇:国际杂志140篇,国际会议80余篇,国内重要期刊物近200篇。根据万方数据库检索的部分论文如下:
发表时间 | 论文名称 | 作者 | 期刊名称 |
2002/8/31 | Field synergy principle for enhancing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its extension and numerical verifications | Wen-Quan Tao, Zeng-Yuan Guo, Bu-Xuan Wang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
2002/11/30 | A unified analysis on enhancing single phase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with field synergy principle | WQ Tao, YL He, QW Wang, ZG Qu, FQ Song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
1983/11/1 | Enhanced heat transfer in a flat rectangular duct with streamwise-periodic disturbances at one principal wall | EM Sparrow, WQ Tao | Journal of heat transfer |
2006/9/29 | Parameter sensitivity examination and discussion of PEM fuel cell simulation model validation: Part I. Current status of modeling research and model development | WQ Tao, CH Min, XL Liu, YL He, BH Yin, W Jiang |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
2004/1/1 | A novel segregated algorithm for incompressible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problems—Clear (coupled and linked equations algorithm revised) part I: Mathematical formulation and solution procedure | WQ Tao, ZG Qu, YL He | 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B: Fundamentals |
1984/11/30 | Symmetric vs asymmetric periodic disturbances at the walls of a heated flow passage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 EM Sparrow, WQ Tao |
2009/1/1 | Recent advances in multiscale simulations of heat transfer and fluid flow problems | Wen-Quan Tao, Ya-Ling He | Progress i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
1987/4/1 | The transportive property and convective numerical stability of the steady-state convection-diffusio | WQ Tao, EM Sparrow | 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A Applications |
2002/11 | 场协同原理在强化换热与脉管制冷机性能改进中的应用 (上) | 陶文铨, 何雅玲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
2010/2/15 | 无网格数值求解方法 | 陶文铨, 吴学红, 戴艳俊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
1982/1/1 | Buoyancy-driven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in a pair of interacting vertical parallel channels | EM Sparrow, WQ Tao | 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A Applications |
2007/11/1 | 3D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fluid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in multistage heat exchanger | WQ Tao, YP Cheng, Tzyy Sheng Lee | Heat and Mass Transfer |
1983/1/31 | Heat transfer at an array of co-planar slat-like surfaces oriented normal to a forced convection flo | EM Sparrow, WQ Tao, DD Radtke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
时间 | 奖项 | 颁奖单位 |
1985 | 陕西省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 | 陕西省人民政府 |
1990 | 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 |
1991 | 政府特殊津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
1994 | 优秀教师特等奖 | 宝钢教育基金委员会 |
2001 |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 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 |
2003 | 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2004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先进个人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2006 | 五一劳动奖章 | 中华全国总工会 |
2006 |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 | 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 |
2019 | 最美科技工作者 [7] | 中宣部等 |
2021 | 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 | 教育部 |
2021 | 第三届杰出教学奖 | |
时间 | 担任职务 |
2001年 | 能源动力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热工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 |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副理事长 |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专业委员会委副主任委员 | |
2003年-2006年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第七届)副主任委员、主编 |
2007年-2010年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第八届)副主任委员、主编 |
2011年-2014年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第九届)副主任委员、主编 |
2015年-2019年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第十届)主任委员 |
《ASME Journal of Heat Transfer》Associate Editor |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Mass Transfer》中国地区事务Associate Editor | |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n Heat Mass Transfer》中国地区事务Associate Editor | |
《Numerical Heat Transfer(A,B)》编委 | |
《Progress in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编委 |
人物专访 人物访谈
交大“80后”院士陶文铨:我与传热学的50年-西安交通大学教育基金会 (xjtu.edu.cn)
耄耋院士陶文铨:希望再为国家工作20年—新闻—科学网 (sciencenet.cn)
耄耋院士陶文铨:弘扬“西迁精神”的常青藤_人物频道_央视网(cctv.com)
陶文铨:一个有“温度”的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校友网 (xjtu.edu.cn)
陶文铨:在国际传热学研究领域前沿镌刻“中国身影”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
人物故事
一本英文书,让他踏上计算传热学的求索之路-中国好故事 (chinastory.cn)
陶文铨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国际数值传热学专家,也是我国计算传热学学科分支的奠基人之一。
近30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及国家级荣誉;34项国家发明专利;300余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SCI论文……一组组数字、一项项荣誉,是陶文铨一辈子奉献报国的最有力见证。
开创传热学科的多个第一
今年80岁的陶文铨出生于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浙江绍兴。1956年,正在读高中的陶文铨被交通大学毕业的钱学森的报国故事深深打动,即使知道交大西迁,依然毫不犹豫地报考了交通大学动力工程系锅炉专业。
“交大迁到哪里,我就考到哪里。”就这样,他成为了交通大学西迁后首批到西安报到的学生。本科毕业后考上研究生,师从西迁老教授杨世铭攻读传热学。
1979年8月的一个午后,陶文铨在学校图书馆翻到了一本英文版的《计算方法》,两个星期的时间,陶文铨写下了两本自学笔记,正是这本书,开启了他研究数值计算的大门,让他踏上了计算传热学的求索之路。
1980年,陶文铨到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机械系传热实验室进修。他分外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抓住每分每秒,凡是有关数值计算的课程,都去听、都去学。
“当时我就像一块干海绵被放进了海洋里,拼命地汲取知识的水分。”回国时他没想着给自己买点什么,而是用大部分积蓄买了书籍资料和磁盘,并将这些无私地与国内同行共享。
回国后的陶文铨一直潜心从事传热强化与流动传热问题的数值计算两个分支领域的研究,并开创了国内这一领域的多个“第一”:1986年,在西安交大主办了我国第一个计算传热学讲习班,首次将传热强化与流动传热问题的数值计算等领域研究引入国内;1996年,牵头组建热质传递数值预测科技创新团队,随后创建热流中心,开展复杂热质传递问题数值预测基础研究及重大工程技术创新研究;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宏观—介观—微观多尺度计算框架体系,发展了界面耦合的重构算子和耦合理论;发明了高效低阻的强化传热技术,突破了国际上“气体阻力增加必大于传热强化”的传统理念,使我国流动与传热的多尺度模拟研究处于国际前沿……
陶文铨的研究成果在航天、能源和化工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他所开发的强化传热技术都已用于工业实际,对我国气体换热器产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陶文铨带领团队研发的新型换热器为企业新增产值20多个亿。
如今的陶文铨依然发挥着余热,把更多精力放在了推动数据中心节能项目和氢燃料电池项目在陕西落地的相关工作上,希望团队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我们只想通过从事的专业,使得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能在世界上占一席之地,有话语权,处于领先地位。”朴实的话语掷地有声,陶文铨做到了。
不耽误学生一堂课
“不能耽误学生一堂课”,这是陶文铨的工作宗旨。从1966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开始,陶文铨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用53载岁月的精勤付出,书写了一个大写的“师”字。
陶文铨上午做完白内障手术,下午就去给学生上课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但至今听起来依然让人胆战心惊。“白内障开刀没有什么事,所以我上午开刀下午就去上课了,结果几个学生代表把我挡到门口,不让我去,说是已经通知学生解散了,我刚开完刀不能上课。”说起这段往事,陶文铨云淡风轻,但学生的关怀却让他笑得格外温暖。
每次上大课,陶文铨都会提前到授课的阶梯大教室。该阶梯教室是一个能容纳367人的大教室,但来听陶文铨讲课的学生经常超过此数。于是,他就自己买了20个小马扎,每次上课前让学生摆好。坐着小马扎认真听讲的学生,成为陶文铨课堂上独有的风景。
陶文铨常说:“要对几百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负责。”所以即使传热学、数值传热学、计算传热学近代进展等课程已经讲了很多次,但每次课前陶文铨仍会认真准备,纳入新的体会和内容。“上课就像梅兰芳演《贵妃醉酒》,演一遍有一遍的体会,讲一遍有一遍的收获。”
从教53载,陶文铨桃李满天下,听过他课程的学生约有12000多人,培养的研究生有140余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在国内相关高等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工作,许多已经成为学术带头人;他所带领的团队自1997年组建以来,先后获批科技部创新团队及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形成了梯队和年龄结构合理、基础与应用研究并重、优势互补的创新团队。
在陶老看来,做基础研究必须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希望年轻人能够坐得住“冷板凳”。虽然已是80岁高龄,但陶文铨笑言自己心态堪比18岁,“我希望能为国家再健康工作20年。”
资料来源:
陶文铨的个人主页空间 - 陶 文铨 - 教师个人主页 (xjtu.edu.cn)
院士馆-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陶文铨 (ckcest.cn)